在CBA诞辰20周年之际,中国篮协给联赛“新生儿”备上一份生日礼物——《港澳台球员、大学生球员等参加CBA联赛实行统一选秀》试行。谁也不知道,这样的一份通告今后会对CBA联赛带来了多大影响,但这样山寨色彩极浓的选秀从一开始注定成了“尴尬”的代名词。
【第一年,5分钟的走过场】
CBA选秀推出之初主要是效仿NBA选秀,建立校园篮球与专业队培养之间的交流桥梁。但任何选秀体系的完善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篮协更加明白“选秀大会”的一开始的处境。
“只要有5个人进入CBA,对我们就是鼓励,选秀制度将在未来打破CBA和CUBA之间的鸿沟。”这是当时联赛办公室负责人张雄第一年选秀的想法,他表示不会对成果有太高期望,但起码是好的转变。但现实情况是,首届CBA选秀的“破冰之旅”远超大家的想象。
首先人数上,仅有20人报名CBA选秀,其中有2人在未参加集训的情况下直接退出,在当天训练营4项体测当中,仅折返跑便让大多数大学生球员十分乏力,超过九成的选秀球员的成绩不甚理想。
在民间颇有人气的街球明星曹芳是最被看好的一位,浙江广厦邀请他进行了试训,但在一段训练之后,这位街球明星的问题便暴露出来,广厦主教练李春江明确表示其对抗水平和CBA的对抗水平相比有所差距。
当年的训练营中不少CBA和WCBA俱乐部也都派人前来观摩,但对大学生球员抱有期待的俱乐部聊聊无几,国内俱乐部对选秀流程并不热心,对选秀球员并不走心。有俱乐部发话选秀大会上,肯定不会要任何大学生球员。这或许正是选秀在我国所遇到的最严重的"水土不服"。
8月20日,选秀当天又有一名球员未到现场,直接放弃选秀机会。15点整,CBA联赛办公室的两位工作人员,先后拨通了重庆男篮和河南女篮相关人员的电话。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后卫方君磊和中华台北球员黄品蓁,分别成为CBA和WCBA历史上,第一个通过选秀形式进入职业联赛的球员。
而这个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年选秀,仅持续了5分钟左右。
【选秀,不再是闹着玩】
草率开始,草率结束的首届选秀成了联赛的笑柄。但仅隔一年,选秀便焕然一新,甚至闻到了一丝丝“NBA”气息。
正如上文所述,在去年的首届选秀时,并没有搭建选秀现场。一张桌子,一部手机,一面布满CBA球队队标的白色墙壁就足以囊括一切程序。次年采用倒摘牌,选秀顺序按战绩排名,状元年薪不低于30万人民币,这些相比第一年依然是一脉相承,但选秀每个环节的专业程度有了较大提升。
16届选秀大会,不仅仅让参选球员出现在现场,伴随着5对5的激烈对抗,篮球宝贝的现场造势以及媒体的纷纷参与都凸显了CBA打造选秀的决心。同时本届选秀的前期包装预热和训练营组织程度都明显超过去年,用如今的网络新词来描述,可称得上是“天秀”。
第二年,除了模仿还有创新。
除此之外,入选球员的背景也是相当丰富,除了CUBA代表郭凯、王洪、谷玥灼,还有来自职业队青训体系的史仪、黄子恒、张嘉毅,更是有在海外打球的唐子豪。值得一提的是,史仪更是在去年入选了中国男篮红队集训名单。同样,CBA俱乐部的代表们也不再敷衍了事,包括青岛队主帅巩晓彬、浙江队球员丁锦辉都作为各自球队的代表出现在现场。
最终上一年CBA常规赛排名垫底的佛山队(获得“状元签”),选择了来自北京大学的内线球员郭凯,后者也成为继去年CBA选秀大会上方君磊之后,CBA选秀历史上的第二个“状元”。 最终共有8名球员被CBA球队选中,其中大学生球员被选中达到了3人。
【姚主席让选秀再“升级”】
第三年,篮协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选秀规则上的修订上。
自姚明当选中国篮协主席实施管办分离后,17年是CBA联赛公司成立后运营的首届选秀大会。去年中国篮协选秀大会的相关细则中,有6处明显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球员入围选秀训练营并且参加了选秀大会,在没有被任何俱乐部选中的情况下,仍将拥有参加选秀的机会,且参加选秀的次数不设限制。”而此前一名球员最多只能参与两次CBA选秀。
从第三届起,越来越多球队开始重视选秀。去年夏天有不少俱乐部都曾表示想通过选秀引入心仪的球员。其中来自中国台北的陈盈骏被广州队看中,同样还有中国台北的周议翔曾秘密为北控试训。
人数上第三年也创了新高,去年共有50名球员参加,在选秀当天首轮有8名球员获选,次轮有3名球员获选。值得一提的事,第二届选秀中前九名的球队在首轮均选择了弃权。
有关今年选秀的各项规定早已于前几周公布,参选球员再次达到满额50人,这个数字并不意外。根据CBA公司发布的选秀管理办法,CBA公司对新秀球员的薪资实行了最低保障工资制度,与此同时,新秀球员的合同时长由原先的1+1变为了如今的2+N,薪资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球员参与选秀的热情。
其次,对于球队的选秀权今年明确规定可以进行交易,这样俱乐部也能与心仪的球员携手共战。两大变化双管齐下,同时保障了新秀们和俱乐部利益,这样的选秀大会让人无比期待。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