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彩看球

张路专栏:谁说我不要提高?

编者注:肆客足球每周更新《张路专栏》,系统展现张路对中国足球的分析与思考。

谁说我不要提高?

张路 2017,2,26

近些年一直在大力宣传校园足球的普及,有人说,你光抓普及不要提高也不行啊。

这是误解——谁说我不要提高?

我从82年接触少儿足球开始一直是按提高的思路,辛辛苦苦干了20年,不但没把足球搞上去,反而越搞越完蛋,越搞越没人踢。最后想明白了,过去我们抓提高有两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不抓普及,先抓提高,结果是没戏。

不普及,没人踢球,谁来提高?不普及,有天赋的孩子没机会表现,随便抓几个天赋不高的来提高,有什么意义?

2015年底到2016年初,很多世界著名俱乐部和著名球员纷纷来中国要“帮助中国足球”,想在青训方面大干一番,结果考察了一圈都失望而去,为什么?就因为他们都是搞提高的,可转了一圈,发现中国就没有多少孩子踢球,值得培训的少之又少,他们那套高精尖的玩意儿没有用武之地。

国内现在也有很多踢过球的,或热爱足球的在投资,在办班办校,搞提高性质的培训,但很多缺少生源,经营困难,为什么?还是因为踢球的孩子少,可塑之才不够多。

一定要先抓普及,等校园足球广泛开展起来,再抓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一般一个地方普及开展起来一两年后,踢球的孩子多了,苗子也多了,提高自然而然就搞起来了。

陕西省志丹县一群热爱足球的青年人搞了个足球俱乐部,踢了好几年踢不出个名堂。后来他们到学校搞普及,从2012年起用两三年的时间使全县常年踢球的中小学生达到5000人,占全县15万人口的3%,占中小学生人数的30%。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同时足球水平也出现飞跃,2014年就获得了陕西省运动会一个年龄组的亚军,2015、2016两年各获得一个年龄组的冠军。一个15万人口的偏远小县,没有悠久的足球传统,没有高水平教练,就是因为普及搞得好,人才不断涌现,水平和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第二个误区是在校园内抓提高,结果是必死。

校园内资源有限,就那么一块场地,就那么几位体育教师,用来搞提高,搞校队,就必然冲击普及,越搞人越少,最终难以为继。这个问题已在前几文深入论述过,不再赘言。

提高一定要在校外搞。校内就是普及,每周一节足球课,两次课外活动,达到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教育目标就够了。那些家长想让孩子多踢的,孩子天赋高有发展的,可以自愿参加各种社会办的业余体校或培训班,利用节假日进行提高性质的训练,即所谓的“青训”。这样的好处是:

  • 提高不会冲击学校的普及;

  • 学生练球出于自愿,影响学业或出现伤病学校不担责任;

  • 参加校外青训的学生平时在学校是开展足球的积极分子,技术的尖子,普及的骨干,可以帮助学校推动校园足球的开展。

  • 各种足球方面的社会资源包括教练、场地、经营、管理的力量可以在市场的调配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人担心校外的提高没人搞,其实大可不必。现在的情况是,校外的提高有的是人想搞,有的是人投资。足协在抢占这一块,教育口也不遑多让,社会方方面面都在争夺,不愁没人干,只愁没人踢。

足球青训师资和管理力量的短缺可能要在3年之后出现,现在各地足协和体育学院开始着手培训正是时机。

我不是主张不要提高,而是主张要按正确的方式搞提高:

一是先普及,后提高。

二是校内普及,校外提高。

过去我们提高和普及的关系没有理顺,二者互相干扰,尤其是提高冲击了普及,所以足球人口越来越少,中国足球也就越来越差。

经过30多年实践和思考,积累了很多失败的教训,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相信,如果按本文提供的思路去做,理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用不了几年,我们的校园足球和青训就都会出现蓬勃兴旺的局面!

更多优质推荐:

足球竞彩买量比分布

国足体育新闻

胜负彩开奖结果

足球 国内足球 国际足球

相关推荐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