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Money Ruined Football(金钱毁了足球)”
这句话对于大多数在夹缝之中求生存的中小俱乐部而言,毫无疑问是最贴切的写照。
过去的多年间,因财政问题出现罚分、禁止欧战甚至降级、破产、重组的俱乐部不在少数。这一现象在意甲、西甲、法甲三大联赛分外明显,诸如因投资人撤资而在上赛季惨淡降级的马拉加,或本赛季历时四年重返顶级联赛的帕尔马,以及身陷财政危机而有可能被降级的里尔。
而次级别球会的财政问题更是数不胜数,可当这些俱乐部因为千万欧元的经费发愁,整支球队身价都难以抵得上一位巨星时,五大联赛的统治者们却在每个转会窗口都做着动辄上亿的交易。
尽管欧足联为这些土豪们开出了《财政公平法案》作为限制,但这样的情况却并没能得到良好改善。
虽然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意味在其中,可足球世界中真正的争夺向来便是如此。上至FIFA,下至社区小球队,都在为了商业收入殚精竭虑,更遑论这些欧陆的资本巨鳄。
换言之,寡头们的生财之道,即是他们的统治之道。
二、谁才是寡头的代表?
若要从诸多寡头中挑选出一个足够具备说服力的样本,就需要做一个简单的筛选。而无论是财大气粗的大巴黎,还是独树一帜的拜仁,受制于发展时间或联赛内部因素,都有着相对局限之处。
1.巴黎的野望
首先是来自法甲的大巴黎,在2011年之前,这家身处法国首都巴黎的俱乐部只能称得上是有点历史,在法甲联赛都鲜有声音,更遑论欧洲赛场。特别是在2003年经历过一次财政危机后,节衣缩食成为了俱乐部运营的常态。
但这一切在2011年的夏天被彻底颠覆了。
8年前的6月,卡塔尔体育投资基金宣布以约5000万欧元的价格购买了巴黎圣日尔曼俱乐部70%的股份,在全世界疯狂投资的卡塔尔人将眼光聚焦在世界第一运动后,经历了与格雷泽家族的斡旋未果(起初想收购曼联),最终选择了这家昔日BIG14的成员俱乐部,而其身处巴黎的特质更是与卡塔尔人的野心不谋而合。
至此,几乎被打上卡塔尔国有资产标签的大巴黎开始了自己真正的重生。
在入主巴黎圣日尔曼的首个赛季,卡塔尔人就给俱乐部花费了接近1亿欧元的转会费,接连挖来包括莫塔、帕斯托雷、马图伊迪和加梅罗在内的多名球星。
但联赛屈居蒙彼利埃之后的成绩远远无法满足金主的需求,于是在新赛季卡塔尔人在收购了俱乐部剩余的30%股份后,瑞典神塔伊布与自己在米兰的队友蒂亚戈·席尔瓦双双来投,拉维奇与维拉蒂也同时加盟,联赛冠军与欧冠八强算是给这1.108亿欧元的转会费有了一个交代。
可这依然无法满足卡塔尔人的胃口,于是从2013-14赛季到上赛季,大巴黎每年度在转会市场上的投入分别是:1.094亿欧元(卡瓦尼等)、4950欧元(大卫路易斯等)、1.14亿欧元(迪玛利亚等)、1.36亿欧元(德拉克斯勒等)、2.38亿欧元+1.8亿欧元(内马尔+姆巴佩)。
8年时间10.3亿欧元的投资让大巴黎一跃而成为了国内联赛的绝对统治者,除了无法逾越的欧冠八强,他们眼前并不存在任何阻碍。
与此同时,卡塔尔人的商业运营也在同时进行,短暂签约贝克汉姆、拿下内马尔、与拜因体育合作、签约电竞战队LGD、与AJ推出联名球衣······可以说在不计成本的投资背后,卡塔尔人的商业愿景同样在大巴黎身上看到了回报的效果。
在2018年度的财报中,大巴黎的商业收入已经来到了5.4亿欧元。这距离俱乐部主席纳赛尔在2012年的的一番言论不谋而合:“未来,我希望我们的品牌能升值到超过10亿欧元。”
但也正是由于卡塔尔财团的强势介入,使得大巴黎的垄断手段太过直白,卡塔尔旅游局(QTA)、卡塔尔国家银行(QNB)、卡塔尔电信(Ooredoo)以及beIN Sports这四大赞助商为巴黎圣日耳曼提供了巨量商业赞助,因此PSG并不足以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样本。
2.逃不过真香定律的拜仁
假如在一个赛季之前,有报纸报道拜仁将会以8000万欧元的价格签下一名边后卫时,恐怕大多数的球迷甚至包括拜仁球迷自身都是无法相信的。在当今足坛转会费早已步入亿元时代的今天,欧战成绩出众的拜仁与欧陆诸强,德甲与其他四大联赛相比简直就如同异类。
有时固有的印象并非不可信,这正是人们难以相信一笔高达8000万欧元的转会会出与拜仁扯上关系的缘故。
著名的“50+1”政策正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所谓“50+1”政策,是指德国职业俱乐部(包括德甲、德乙球队)50%以上的股份必须由会员制的球迷俱乐部持有。在这一政策规定下,俱乐部的最终决策权就落在了球迷俱乐部手中,投资者无法对俱乐部事宜“指手画脚”,自然无法违背球迷的意愿进行巨额投入。
在本赛季开始前的夏季转会窗口,各大联赛可谓铆足了劲的花钱,特别是诸多寄希望于在本赛季大展宏图的球队更是挥金如土。尤文花费1亿签下C罗,英超标王凯帕8000万欧元,西甲标王勒马尔7000万欧元,甚至法甲的标王都是身价3000万的戈洛文,唯独德甲的标王竟然是身价2800万欧元的迪亚诺。
这的确有些难以想象,假使将时间线向前延伸,在卢卡斯到来前德甲历史标王也不过是4300万欧元德拉克斯勒(狼堡2015)。以此类推第二名是4150万欧元的托利索(拜仁2017)、4000万欧元的马丁内斯(拜仁2012)、3750万欧元的比达尔(2011拜仁)、3700万欧元的格策(2013拜仁)、3500万欧元桑谢斯(2016)、3500万欧元的胡梅尔斯(拜仁2016)、3200万欧元的许尔勒(狼堡2015)、3000万欧元的里贝里(拜仁2007)、3000万欧元的戈麦斯(拜仁2009)。
但肉眼可见的是,在历史前十的转会中,拜仁占据了其中的7个席位。即便到现在也很难相信,诸如马丁内斯、比达尔、格策、胡梅尔斯这样的球员的花费竟然只在4000万欧元左右,可拜仁却用自己这块金字招牌外加独特的谈判技巧实实在在地砸来了。
再算上自由转会的莱万、戈雷茨卡等人,“德甲挖掘机”的名号也就诞生了。但平心而论,在德甲联赛中拜仁的竞争力是无人出其右的,这位曾经5夺欧冠的德甲巨人,用自己的经营模式为球队建立了一个超级巨大的IP,对于任何在德甲效力的球员以及德国球员而言,加盟拜仁就意味着名利双收。
再加上德甲内部球员流动本就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标准,以最低的花费干最大的事情成为了德甲球会一向的转会政策,拜仁正是其中的翘楚。
虽然这一政策让德甲避免了金元侵袭,成为了一股清流,但同时也限制了德甲球队的在欧战中更进一步的机会。
随着如今转会市场水涨船高的势头,德甲球队在转会市场上就越发捉襟见肘。不但德甲各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连年以寒酸示人,为了保证会员的利益,保证俱乐部财政的健康,德甲球队面对其他联赛“土豪”的挖角时,往往只能乖乖放人。德布劳内、萨内、登贝莱等球员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本赛季德甲在欧战中的独苗竟然只剩下了杀入欧联杯半决赛的法兰克福,在多特蒙德势弱之后连拜仁也没办法为德甲保住欧冠脸面。在这样的情况接连长期持续后,拜仁的高层终于开始松口了。
去年萨利哈米季奇还信誓旦旦的表示:“我反对那样的亿元级引援,我认为我们不必迫于压力而花那么多钱引援。”但鲁梅尼格已经开始表态:“拜仁转会没上限,如果我们想引进一位球员,需要花费8000万-1亿欧元,我们还是会出这笔钱。可能在今年夏天、也可能在未来,我只知道我们终究会这么做。”
两位大佬的理念冲突,也正是如今拜仁的矛盾之处。花钱跟上潮流,还是坚持自己的传统?
随着卢卡斯的转会敲定,拜仁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8000万欧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拜仁来说,这个8000万能帮助他们稳定内部统治,但距离登上欧洲之巅,也许还需要更多的8000万欧。
相比之下,尤文图斯作为分析样本则极具说服力。其一是尤文在联赛中的成绩稳定;其二是其在商业层面做出的主动变革收效显著;其三是在因电话门降级而又重新升级后,斑马军团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摸索。
其实不难看出,能够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俱乐部大多都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生存之道。细微末节的差异是无可避免的,但大方向上一定包含两大基本要素——即商业+成绩。(倾城)
终章预告——《成绩+商业!生财有道才能烧钱"无度"》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