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客足球推出【圈内人】:为你讲述足球圈与众不同的故事。
阎忻民,北京2008申奥陈述人、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首位中国女参赛者、沃尔沃帆船赛事公司媒体官员、“劲球!中国国际足球电影展”创办人。
今年是“劲球”足球电影展开办的第三年,同时也是中国足球电影展启程的第三年。她说,或许电影无法真正改变什么,但她还是想把影展一直办下去、想把足球电影带进校园、想拍出属于国人的足球影片、想让更多的人领悟到体育精神的真正内涵……
【与足球结缘,是幸运更是命运】
将阎忻民引上体育道路的,是北京奥运会。1993年,她拿着经济学奖学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旅。在读完经济学硕士和MBA后,阎忻民在美国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五年的时间过得也是顺风顺水。
“但当时挺空虚的,我还是一个挺本心的人,想要追寻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这样,阎忻民辞去了美国的工作,毅然决然回到北京,选择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
“当时大家对从事体育有偏见,觉得学习成绩不好才去体大,虽然可能现在也是这样。但我就一直在想,既然从小就喜欢体育,为什么不干这个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内的体育工作机会很少,唯一的工作契机便是北京申奥。面对这个刚刚从海外留学归来、对这样一份薪资不高的工作报以浓厚兴趣的学生,申奥组委迅速接纳了她。
“当时我担任的是市场部B角陈述人,团队中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领导和专家,其中就包括魏纪中老师。感谢领导开明,给了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展现的机会。”
就这样,靠着较强的英语能力和留学经验,以及领导的信任和支持,阎忻民最终担任了2001年申奥市场财务部分的陈述A角。 申奥结束后,阎忻民去到央视工作,后来又只身前往英国进修。在英国,她接触到了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并成为该项赛事的首位中国女参赛者。
从2007年12月末到2008年2月,在长达51天的航行中,阎忻民所在的“青岛号”仅靠岸一次。漫长的海上生活让她对文化、体育和生命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2008年,她以BBC奥运转播团队中方助理的身份,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赛事报道,并在之后加入沃尔沃帆船公司,成功将沃尔沃帆船赛和极限帆船系列赛两项国际帆船赛事引入到了中国。
2014年,阎忻民再次回到北京。恰恰在那个时间点,中国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井喷式发展。面对大量资本的投入和目光的聚焦,缺乏土壤根基的国内体育产业呈现出一副“蒙眼狂奔”的局面。
“当时我挺痛苦的,”阎忻民坦白到,“体育产业不像制造业,它代表着一种文化,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积淀和培养。西方社会的体育环境非常成熟,而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体育系统基因,却用西方成熟的资本运营方式运营中国体育,这显然是错位的,是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做法。其实面对的机会有很多,但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否在这个产业里做些什么。”
这一思考,便是两年。
虽然在职业方向的选择上,阎忻民叫了暂停。但也正是利用这段时间,她选择重新做回学生,到科隆德国体育大学学习奥林匹克研究。
“当时本来还可以去哥大深造,但因为实在脱不开身,所以科隆的非全日制课程非常适合。未来若有机会,我还是想多出去学习。一是不想落伍,二是为了理清自己的思绪。这样才能站在前沿,看清产业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新知识的积累,加之两次担任“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承办人的经历,一个新的想法慢慢孕育而生。“我要办足球电影展,这个东西就是我想要的!”
【国内首个足球电影展】
2016年,阎忻民在回国短短三个月内,迅速办起了首届“劲球!中国国际足球电影展”。作为国内首个,并且也是唯一一个以足球为主题的展映活动,“劲球”精选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优秀足球影片和纪录片,对公众免费放映。
足球电影,这是个此前从未有国人涉足过的领域。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办影展”时,阎忻民回答道:“这个想法最早来源于我之前做的户外电影展。”
“我发觉电影是一门视听语言,它无需太多解释,便能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那次办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发现能够打动到我的片子,同样也可以打动其他人,因为大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一样的。”
谈到足球电影,阎忻民仿佛找到金矿一般,毫不掩饰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赞赏:“足球电影不仅限于讲述球星的故事,虽然它是一个小众概念,但却包罗万象,涵盖了球场内外各种视角,包括青少年、女性、残障人士、摄影师等等。尤其是当它讲述平民的故事时,特别能打动人,特能产生共鸣。”
说干就干!2016年6月,带着11部来自8个国家的优秀影片,阎忻民在北京办起了首届影展。2017年秋,她找来25部电影,办起了全国巡回展映。2018年冬,影片数量达到35部,第三届如期而至。
虽然孤身一人,虽然开辟一片新领域,但三年下来,影展的效果却让阎忻民感到无比欣慰。第一年“劲球“展映了不到二十场,第二年场数翻翻,还去到其他五座城市做巡展。去年因种种原因,所有影片没能按计划演完,但展映次数还是达到了二十余场。
带给阎忻民的,除了欣慰,还有感动。
在17年第二届“劲球”的展映名单中,有一部名叫《比赛日》的摩洛哥电影。阎忻民在德国初识了这部影片,当时看的版本是德语字幕+阿拉伯语原声,她自己看完也是糊里糊涂。但幸运的是,阎忻民恰好碰到了电影导演,并拿到了电影资源和英文剧本翻译。
听不懂阿拉伯语怎么办?只好生听。她硬是对着画面、听着阿语,把英文翻译和电影情节对上了号。
这部影片的放映正好是在儿童专场,在到场的100名观众中,大部分都是家长和孩子。虽然有中文字幕,但很多孩子因为年龄太小,跟不上字幕,只能跟着画面看。影片结束后,阎忻民照旧和观众进行了Q&A互动。令她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竟然全看懂了。
“我问孩子摩洛哥国旗的颜色,他们全抓住了。我问影片中小主人公喜欢哪家俱乐部,孩子们也都能答出来,他们看到了电影主人公穿着C罗在皇马的球衣。这些细节孩子们都抓住了,这就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启发,足球是世界语言,没有什么足球电影是不能看的。”
三届影展走过,每一部影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阎忻民被电影的力量打动了。无论国籍、无论地域、无论时间,电影都能用最简单的视听语言,带来最强大的视觉冲击,让所有观众都能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
“这是特别令人兴奋和快乐的事。观众们和自己一样,都是电影的观赏者,我们能一起探索足球背后的故事。”
【她把影展开进了校园】
首届影展,阎忻民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展映。第二届,她带着“劲球”走进了清华、北体大、北京101中学等学校。到18年举办第三届影展时,她办起了校园巡展。
今年,阎忻民当起了北京市东城区安外三条小学的特聘讲师,为孩子们教授起了足球文化课程。虽然在开课初期,班里只有15名学生,但阎忻民对授课还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不想做一个电影商人,推广放映不是我的责任。我还是希望未来专注于足球文化推广,踏踏实实在学校把电影展办起来。校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孩子们也是非常集中的电影受众。未来影展的受众分为两部分,一是足球爱好者,二是青少年。”
对于教育者的身份,阎忻民表示不敢接受这样的资格,她说:“我没有教育他人的权利,同时也不够格。还有那么多学识渊博、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存在,我仅仅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者。”
足球电影带给观众的力量和震撼是无限的。但这份震撼对青少年,特别是低年龄段孩子的心智建构和塑造,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问阎老师,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上课效果如何。她笑着回答我们:“有一次,有个女生下课拉住我,悄悄跟我说,她以前都不喜欢足球,自从上了足球课后,每场国安比赛都跟爸爸一起看,说下学期还要选我的足球文化课。”
【哪怕困难重重,也要一直办下去】
由于此前国内足球电影的空白,“劲球”没有太多的办展经验可供借鉴。同其他国家的足球电影展一样,“劲球”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阎忻民跟我们介绍到,目前国际上最为著名的足球电影节还属柏林电影展,它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且最为稳定的足球电影展。包括美国K+S、日本横滨在内的其他足球影展,由于均是民间发起,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资金、规模、持续性等问题。
作为文化活动的一个分支,足球电影因其受众面较小、规模有限、无电视转播权等因素,注定了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只能依靠门票收入、政府支持以及赞助商拨款等资金来源存活和运行。
由于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劲球”目前的展映,大多依靠包括场地方在内的合作对象分担成本,其余成本也只能依靠自己承担。团队方面,除去志愿者之外,全职在做影展的只有她自己。
想要寻找更多帮手吗?
她坦言,目前足协及相关部门的关注点更多还是聚焦到了赛事上。她希望未来包括足协、教委在内的部门,能够对足球文化的推广和青少年体育给予更多支持,无论金钱还是名义。
“或许这不是一项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工作,但我为此已经放弃了很多选择。我可以自己把片子的数量减少,但一想到过去的展映效果和收获的认可,我觉得这件事很值得,”
阎忻民希望在未来找到支持方,但绝对不能干预活动本身。如果没能找到,她也无所谓。
“这个群体是我的群体,这个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我希望为这个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留下一些什么。”
【足球不是唯一,体育精神应受重视】
对于中国足球是否能在未来发展为世界一流水平,阎忻民并不看好。她认为我们过于强调足球,但这只是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一项。大家应注重的是体育精神,而不是体育项目本身。
“体育和国家民族特性相关,或许足球不是最适合中国人的运动,我们不该只强调‘为大’‘唯一’。在‘劲球’放映的电影中,有一部名叫《德国足球制造》的影片,讲述了德国足球青训的发展历程。但其实这套青训方式,同样适用于篮球、棒球等其他任何一项体育运动。”
对阎忻民而言,“体育”二字代表着对人格的塑造。无论是参加帆船赛,还是去到科隆学习奥林匹克研究,她被体育改变,也是体育精神的受益者。她特别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体育的意义远不止强身健体那么简单。
“体育、音乐、绘画这三大文化对塑造人格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应当思考,为什么西方人那么推崇体育,为什么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在人类社会延续数千年。我们还是不够重视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
而这,恰恰是阎忻民选择用电影推广足球的原因所在。受比赛氛围影响,大家难免会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而电影,则将人们从宣泄的情感中拉回,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足球每一个侧面的故事。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重获冷静思考的机会,去想有关精神、有关文化的问题。
采访的最后,我问阎忻民:“足球电影能够改变现状吗?”她耐心且平静地回答道:“电影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可以起到借鉴意义,让我们看到其他国家的足球文化所在。如果能起到自我反省和自我矫正的效果,就已经是最理想的状态了。想要改变民族特性,这是电影做不到的。”
但未来,阎忻民还是希望能够拍出属于中国人的足球电影。“国内不缺乏足球故事,而且每天都有新故事发生。我一直在等一个,能够打动所有人的故事出现。”
采访:谢凡、续铭明
撰文:续铭明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