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缅甸仰光进行的亚洲U16足球锦标赛的预赛传来噩耗——出生于2002年1月1日之后的U15国少队在第八小组最后一轮对韩国的比赛中以0比1落败。这样,2002届国少队无缘10个小组的第一和5个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二,最终连续两届亚少赛倒在了预赛阶段!
以往谈中国足球,人们总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因为中国的青少年球队在亚洲赛场总喜欢“以大打小”。平心而论,就算“改年龄”,中国以往的青少年足球能在亚洲打出一片天那也是以球员自身实力作为客观基础的。
中国青少年国字号球队距今最后的辉煌是在2004和2005年。以王大雷为首的1987、1988年出生的球员,他们在2004年拿了亚少赛冠军然后参加了2005年秘鲁世少赛;以郜林为首的1985、1986年出生的球员,他们在2004年拿了亚青赛亚军,然后在2005年的荷兰世青赛震惊了国人。
已经过去了足足12年,十二生肖转足一轮了,我们的国青、国少队竟然就再也没有打进过世青、世少赛。甚至在国少这个层面,我们居然已经连续两届没有打进亚少赛的决赛圈!
虽然这次亚少赛的队伍设置和组别设置很不合理、中国和韩国抽在同一个小组增加了出线的难度、中韩之战的伊朗籍主裁判吹了中国队3个点球十分诡异,但这些都不是国少队无缘亚少赛决赛圈的硬性理由。说到底,这一切都是为过去中国足球青训最黑暗的时代还债!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后,中国的传统青训体系从1997年之后开始集体崩溃。“体校”因为过早选材、过早“三集中”而饱受教育界人士批判,各地的“业余体校”网络也基本全部被摧毁,各种“足球学校”一夜涌现,当地政府把青训的任务全部推给了职业俱乐部.......这就是中国足球青训的第一个"黑暗时代"。从2002年国足首次打完世界杯之后,中国的足球环境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假赌黑空前泛滥、众多职业俱乐部破产,青训进入了“十年浩劫”。
所以,如果从一个球员7、8岁开始接触正规青训的角度衡量,至少要等到2005年出生之后的孩子才会碰到稍微好一点的青训环境。因为2012年开始,各家俱乐部的投入开始逐步加大,这对青训也有及时的帮助,而“校园足球”的概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大行其道。
不过,“校园足球”一繁荣,中国足球的“青训虚火”就上来了,这其实是我们目前更需要警惕的危机!
纵观全国,如今打着“青训”旗号、实际只是从事简单“校园足球”兴趣普及的培训机构,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家,这种势头比90年代末的“足球学校热”要疯狂多了——一个简陋的社区5人足球场、几个体院学过足球的学生,就可以开始从事付费的足球培训工作。
而对于“校园足球”的政绩,数字是最直观的——全国多少万家特色学校、多少万的参与学生、多少个校园足球联赛开战——真是四海一片欢腾、神州尽是足球苗子。
但令人尴尬的是,我们如果以学校为单位组队参加一些国际比赛,只要碰到对方一些职业俱乐部的梯队,立马输掉两位数字的比分,然后被传播为“中国足球新耻辱”,全国轰动,全民臭骂。然后,孩子的自尊心被严重挫伤,他们选择了早早退出足球这个游戏......
不少媒体总是吹捧“日本的校园足球”,但这和“中国式校园足球”根本不是同一纬度的可比较物。日本的校队,民间培训机构队,职业俱乐部梯队,水平基本上都都差不多,平时他们都会按照““一周三练,每周一赛”的基础进行常态训练。我们呢?搞个不伦不类的学校球队和U系列球队混合参加的“中青超”就想和日本看齐?那些教育系统的“学校队”又有多少是真正在编的学校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参加2020年奥运会的国奥队可以选取更多的优秀人才,中国足协居然召集各大俱乐部,搞了个“我要上奥运”的大型选拔赛,令人啼笑皆非。
如果精英青训不能大行其道且成为所有职业俱乐部的常态时,不但中国足球未来无人可用,甚至迟早会有一天被在这次亚少赛出线的阿富汗队击败!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