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身赛在南京对阵叙利亚,里皮的国足需要用一场胜利完成救赎:球队不仅要打破连场不进球的颓势,还要为此前十二强赛两战对手仅仅拿到1分实现复仇。压力巨大的里皮以及国足将士,用一场攻防两端亮点十足的胜利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从比赛的实际进程来看,里皮弱队的定位思路依然明确,只是,与此前对阵印度相比,他在战术细节上的构建更加具体与出色。池忠国、吴曦与金敬道的中场组合让国足的跑动覆盖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而针对性冲击对手身后的战术也十分符合武磊的发挥。而这一切,都是里皮“弱队定位”框架下的磨合与提升的展现。
【出场阵容】
国足出场阵容:1-曾诚;2-刘奕鸣(85’13-邓涵文)、4-于洋、6-冯潇霆;21-于海(32’17-范晓冬)、30-金敬道(73’16-木热合买提江)、28-池忠国(59’29-赵旭日)、15-吴曦(87’19-张修维)、20-于汉超;7-武磊、18-郜林(70’22-于大宝)
替补未出场:9-肖智、10-郑智、12-颜骏凌、14-王彤、23-张鹭、27-何超
叙利亚首发阵容:1-易卜拉欣-阿尔玛、3-穆罕默德-阿拉盖安、4-阿尔巴乌尔、5-艾哈迈德-阿斯卡尔、8-阿尔玛瓦斯、9-阿尔-索玛、11-奥马里、14-穆罕默德、15-阿拉尼赞、18-阿尔梅迪尼、19-玛德基安
【弱队定位,里皮将简洁踢法逐渐展现出来】
在十二强赛结束之后,里皮的国家队逐渐从提升典范沦为斗志缺失的反面教材。舆论对于里皮战术层面设计的日渐“倒退”,到心系俱乐部赛事在国家队层面斗志缺失的将士都给予了足够多的质疑。当西亚之行不胜收官、对阵印度难求一胜之时,中国足球界在声讨之中忽视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为何里皮的国家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作为一名拿到俱乐部、国家队赛事满贯的名帅,里皮从接手国足之后不仅确立了中超豪门主力为主的整体框架,还提拔了邓涵文、刘奕鸣、何超等年轻球员,让国足的整体构架展现出了足够的“可持续性”。只是,在逐渐明朗的未来提前展现后,亚洲杯之后将与足协分手的里皮开始转变思路:为了完成合约中的硬性要求,他开始更加强调球队在赛事中的竞争力而非长远构建。
而从如今的中国足球大层面来看,我们虽然有张稀哲这样的灵性前腰,但是整体上还不具备踢控制型足球的能力。而在容错率更低的国家队大赛层面,单场比赛的胜负很容易让国足迎来此前工作的全面否定。因此,已充分认识到国足实力实际的里皮开始尝试新的策略:如何让国足在进攻端变得更加简洁。
热身赛对阵印度,国足对于宽度与后插上的寻求。
上图是此前国足热身赛对阵印度的场景展现,我们可以看到,国足在后场断球之后直接传递找到中场,在空档区域推进的同时,顶在锋线上的于大宝与郜林都是拉边的走位。后续组织传递阶段,金敬道分边之后与吴曦一同在禁区内进行后排前插进行强点。
这种弱化中场组织传递的踢球方式,很符合“弱队”踢法。当然,在如今的足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强队简化进攻思路寻求更加迅速的冲击(德尚的法国以及索斯盖特的英格兰)。而在对阵叙利亚的比赛中,里皮依然延续了这种思路。
中后场直接传递打击对手防线身后,国足制造了足够多的机会。
【跑动中场,国足攻防两端的基石构建基础】
在刻意削弱中场的组织权重的同时,里皮在两场热身赛中都安排了金敬道与吴曦首发,而且,对阵叙利亚一战更是将跑动能力同样出色的池忠国纳入首发。增加中场在攻防两端的跑动覆盖,成为核心思路。
这个思路下,国足寻求的不仅仅是进攻的逼抢,还有防守端的保护。
中场的跑动逼抢,成为国足合围限制的关键。
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敬道、池忠国、吴曦的跑动成为国足高位逼抢以及运动战中局部合围的关键,而在这种力度的跑动与围抢下,叙利亚队很难获得轻松的过渡与组织的机会。这也成为本场比赛国足在阵型较为松散的情况下,依然能给对手组织传递带来足够限制的核心关键。
而在更加重要的进攻层面,国足对阵叙利亚进行了幅度较大的高压逼抢。如何弥补高压逼抢下松散阵型带来的空间问题呢?答案依然是金敬道、吴曦、池忠国为主的跑动覆盖。
中场的跑动覆盖,成为国足高压逼抢断球得分的关键。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对手后场右侧组织传递时,于海、吴曦的前提逼抢力度很大。叙利亚通过组织轮转将球过渡到左侧以及中路支行,金敬道的回撤保护以及前提掐断对手的短距离横传走位,十分出色。在这种情况下,叙利亚左后卫寻求距离更长的横向传递最终被郜林断下,后者持球推进远射得分。
不出意外,池忠国、金敬道以及吴曦的三中场构架,将成为里皮备战亚洲杯的1号中场方案。
【身后冲击激活武磊,而他只差一个运动战进球】
此前对阵印度,武磊与郜林的发挥并不好,从战术层面来看可以参考上图1。为了增加前场的传跑,国足的锋线更多地是承担着拉开宽度并辅以传中的职责,让吴曦与金敬道进行后排前插得到机会。
而本场比赛的352阵型,战略层面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转移:利用武磊的跑动与冲刺能力去打击对手的身后。
全景展现上半场比赛中国足冲击对手身后区域。
从上图可以看到,国足断球之后直接发动长距离传递,武磊启动速度明显优于对手中卫,而且,在依靠出色的跑动晃开对手门将之后,他的射门质量也很高。只是,在对手防线球员补位门前的情况下他过于追求皮球的速度与高度,将球打在了横梁上。
而且,从上半场比赛第17分钟,刘奕鸣在后场与队友进行合围断球之后直接长传找武磊的简洁进攻来看,更是印证了这个思路。而武磊下半场比赛制造的点球,也是这个思路。
与由守转攻阶段进行简洁提速并让武磊冲击身后相比,在阵地战进攻端国足在没有肖智这样的高中锋时依然延续了身后打击的策略,当然,还是希望利用武磊的爆发力与冲击去制造机会。
阵地进攻阶段,通过传递配合打击对手防线身后,依然是国足进攻的重点。
上图中,国足通过高位的直塞传递在肋部制造了接球与配合的空间。而且,郜林在回做中场队友之后武磊就瞄准了对手的防线身后并获得了高难度射门的机会。
【结语】
诚然,一场热身赛的胜利在价值层面无法与大赛中的三分相比,但是对于里皮与他治下的国家队而言,本场比赛却有打脸质疑、展现思路的意义。毕竟,此前舆论环境对于里皮以及国足十分不利,而且,媒体界并没有完全看懂里皮的“弱队定位”。
而从本场比赛的实际来看,池忠国、吴曦以及金敬道的三中场给攻防两端带来了足够多的变化与效果。而点球得分的武磊,也获得了一个充分发挥他优势的战术体系:冲击对手的身后。纵然打丢了数次绝佳机会,但是制造点球的他以及国足恐怕只需要破开一个运动战的心魔就会迎来较大幅度的提升了。
(开水没温度)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