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客足球推出【圈内人】:为你讲述足球圈与众不同的故事。
赵福海是一个抖音网红,他的美食账号“乡村胡子哥”拥有258万粉丝,获得了超过1615万次点赞。他商品橱窗里的各种山货每天会被运到来自全国的粉丝手中。
用当下比较时髦的话来说,他绝对是个“带货能手”。
但在赵福海看来,胡子哥只是是他在虚拟世界里的一个角色。他更愿意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title,描述为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足球协会副主席,以及平利县先锋足球队队员。
【去哪儿踢球】
“在整个中国,你绝对看不到第二座这样的球场。”
这是肆客记者见到赵福海后听到的第一句话。
这里是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城关镇,一个坐落在陕渝鄂三省交界的大山中间,仅有4万常住人口的小镇。
陕西省平利县
赵福海所说的那座球场,坐落在整个县城的中央,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操场坝儿”。操场坝儿在地图上有另外一个正式的名字:女娲文化广场。
如果你在三四线城市生活过,就不难想象各类文化广场的样子:跳舞的大妈、遛鸟的大爷、打闹的小孩……总之,它应该和足球沾不上边。
在平利,情况同样如此。
如果说别的广场都是被广场舞大妈们所霸占。那么在这里,我们得说,广场本身就霸占了这座球场。
赵福海关于操场坝儿“全国仅此一家”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事实上,因为操场坝儿的环境不封闭,也确实出现过好几次的摩擦纠纷。
把小孩儿踢了、把老人撞了,在当下都不算小事。后来大家就都怕了,没有人敢再在操场坝儿踢球。
晚饭后的“操场坝儿”
其实对于赵福海和他的队友们来说,“去哪儿踢球”这个问题,在这20多年中,一直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的解答。
上世纪90年代,操场坝儿还没有变成文化广场。尽管没有广场舞大妈,但那时的土场子坑洼不平,而且一遇下雨,土场变成了泥浆,给踢球造成不小麻烦。
在先锋队队友们的共同印象中,那时有一个看场地的邹大爷,工作态度极其负责,雨后绝对不允许任何人进场踢球:“泥场地被雨水泡过,很容易踩坏了。”
小孩子自然不会守规矩,邹大爷就只能拿着一根竹条在后面追着孩子撵。孩子们“偷偷”踢球有没有踩坏球场不知道,一路的追逐倒是在泥场上留下了不少脚印。
先锋队队员程文静涛教小孩们踢球
还是在那个学生年代,一旁平利中学的那块被300米跑道围起来的小球场一度成为了他们的主战场。不过后来,学校把足球场全部改成了水泥地的篮球场。
赵福海和他的队友们只能去和打篮球的同学争场地。争场地的方法倒也简单粗暴:抱着足球到篮球场抡大脚。打篮球的同学被球“不小心”一次次砸到后,场地也就算争到手了。
至于怎么在篮球场踢足球,这对所有野球参与者来说都不是难题——两只鞋中间可以是球门、两瓶水中间可以是球门、老式框架型篮球架的支架也可以组成一个球门。
因为篮球场是小县城唯一加装了照明设施的球场,所以这里又被他们亲切地称作“灯光球场”——甚至,他们还在灯光球场举办过4v4的足球比赛。
所以,其实“去哪儿踢球”这个问题,放在真正嗜球为命的人眼中,也从来就不是个问题。
【翻山越岭去踢球】
1990年,赵福海的队友哈宏军升入高中。在那个年代的平中,几乎每个班都可以组织起一支足球队,再加上初三组织的年级联队,踢球的同学规模不小。他们开始不满足于放学后两个书包堆在一起摆成的小球门,希望能有一个更正式的舞台。
“当时就通过学生会向校长申请举办学生联赛。校长同意,老师们也很支持,愿意给我们当裁判。但是他们提了一个条件——他们要组成教职工联队跟我们一起踢这个联赛。”
学生时代的哈宏军
就这样,平中的校园足球联赛正式成立。那个时候的他们,可以算是平中的明星:“班里的女生放学、周末都来看我们踢比赛,教工队也踢不过我们。”
赵福海也是当年场下的“迷弟”之一。
1996年,从师范毕业的哈宏军回到了平中任教。哈宏军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高中时期一起踢球的哥们儿重新组织起来,成立了平利县第一支成人足球队——平利先锋足球队。
先锋队的第一张正式合影
作为全县第一支、也是当时唯一的球队,找对手是先锋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县里没有别的球队,就只能周末到安康打‘客场’。”
当时安平高速还没有开通,从平利县到安康市区,只有盘山的省道。
有一次,女娲山封路,先锋队一群人只能徒步翻越女娲山。
“从半山腰走了至少有20里路,才走到山下的老县城。然后找到一辆进城的货车,好说歹说才让我们上车。到了城边上,司机说临时改道,就让我们下去了,我们又只能徒步进城,走到汉江边上,最后坐船才到了安康第二师范。”
受到先锋队的影响,平利县越来越多学生、年轻人参与到了足球运动中。后来的年轻人们成立了“薪火”、“80青年”等新球队。
先锋队踢场球,终于不至于再翻山越岭了。
逐渐壮大的踢球队伍
赵福海也从当初场边的捡球少年,正式成为了先锋队的一员。
【业余联赛】
201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实施方案》。平利县是最早获得陕乙联赛(第三级别)承办资格的赛区之一。
有了政府和足协出面协调,场地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女娲文化广场的足球场,终于可以每周拿出一天时间专门用来踢球了。
陕乙平利赛区共有7支参赛球队:5支来自平利县本地,1支是安康市区的球队,还有1支来自湖北省竹溪县。
竹溪县到平利县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然而到湖北省十堰市则需要1个半小时。所以他们也被纳入了这次陕乙联赛的参赛序列。
交通更方便了,场地有保障了,裁判、后勤、安全等问题也都一一得到了落实,这些得益于陕西省群众三级联赛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营。
之前踢球遇到的障碍看起来已经全部得到了解决,然而,总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年一起在“灯光球场”踢球的高中生们,已然成为了各自家庭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周末时间不再完全属于自己——按照先锋队队员们的讲述,陕西省扶贫工作进入到关键阶段,他们经常面临周末出差的情况。再加上辅导孩子功课、照顾年事渐高的父母,有时甚至一个月也不见得能有一个闲暇的周末。
这次的陕乙联赛,先锋队一共有近30人报名参赛,然而直到赛前一天中午,赵福海和哈老师也只数出了8名可以上场的队员。
下午3点,队友贺平略带疲惫地赶回了平利县老家——他当天上午才从深圳“打飞的”赶回西安,又从西安坐了4个多小时大巴赶回平利县。
“我当初答应了大家要参加这个比赛了,那我就要做到。”
和贺平一起赶到的,还有他的侄子,他也想感受一下成人联赛的氛围。
但是贺平的侄子今年才念初三,只有15岁,并不符合陕乙联赛对于参赛球员的年龄规定。
足球小将
和贺平侄子一样,没有获得参赛资格的,还有先锋队的另一位“元老”周永华——周永华今年已经52岁了,属于超龄球员。
平利赛区的陕乙联赛已经进行到最后一个比赛日,按照赛制,赛区第一名将获得晋级下一阶段陕甲联赛安康赛区的资格。
由于先锋队已经失去了争夺赛区第一的机会,对手最终答应了他们的提议,同意了两名“非适龄球员” 的参赛请求。
终场哨响,参赛双方都结束了今年陕乙联赛的征程。他们相约明年陕乙联赛再战。
对于这群爱踢足球的老男孩们来说,每年都有陕乙这样正式的舞台去回顾青春、展现自我,应该是比输球更快乐的事。
“感谢陕乙,青春不老。”
这是他们赛后的心声,也是他们对绿茵的承诺。
【后记】
其实,这只是一群很普通的爱踢球的老男孩。
如果不是因为和陕西省足协的这次合作采访,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去到平利县城,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故事。
不会知道他们这些听起来稀松平常的故事。
然而,正是这些关于足球的故事,串起了他们过往生活的点滴回忆,也让我们每个人从中想起了多年前和好友一起征战绿茵场的岁月,看到自己少年时的样子。
感谢足球,带给我们一段段回忆;感谢足球,送给我们一个个故事。
采访/文:曹思颀
拍摄:张进涵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