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想必这句话在近段时间的中国球迷里是非常熟悉的,当大家都在羡慕日本足球的崛起,羡慕日本足球的成绩和普及,深耕青训,是现代足球不可或缺的一重要指标,在如今国足跌至谷底,急需更新换代的时期,也出现了一批青年,当今中国足坛最炙手可热的王钰栋、蒯纪闻、魏祥鑫等等,都是中国足坛的新力量。
他们所代表的这一批青训球员里,毫无疑问,是过去十年里中国足坛最好的一批苗子,他们在今年的亚青赛中表现相当出色,可惜刘城宇没有把握住点球的机会反遭绝杀,离参加世青赛只差了点运气,在中国国家队方面,以王钰栋为代表的05-06年龄段里的球员开始进入国家队,并且参加了2026世预赛和前段时间结束的东亚杯比赛。
得力于前期金元足球的建设,国内许多俱乐部都建设了各自的青训梯队,引进了各种外教,从小灌输现代足球理念,虽然他们这帮球员没有吃到金元足球的巨额高薪,但他们在足球层面的收益是货真价实的,获得了更多参加比赛的机会,并没有受到拜金足球的影响,他们对待足球的态度非常认真。
在许多球队里,外籍的教练、助理教练、体能教练、守门员教练、营养师等等各种几乎已经成为了国内足球青训的标配,虽然有些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的是把一些优秀的外籍青训教练带来了中国,带来了先进的青训理念,这也是中国金元足球带来的一点红利。
国内目前公认的山东鲁能泰山足校、恒大足校、浙江绿城青训,还包括董路所带领的中国足球小将等等,都给现在的中国足坛贡献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球员,现如今的中超、中甲、中乙到处都有这些人的身影。
当今国内职业赛场,也有几只依靠青训的力量冲击到了职业联赛的舞台,最令人印象时刻的莫过于去年的广州队,在以自家青训为班底+3个极具性价比的外援的情况下拿到了中甲第三名的佳绩,可惜后续遭遇不可控因素广州队在今年退出了职业联赛,旗下球员也遭到了各种球队的疯抢,分布在中国各级别职业联赛中,徐彬、廖锦涛更是入选了国家队的大名单,其余球员也成为了球队各自的主力。
现在的广东铭途、深圳二零二八、湖北青年星等,都是以青训球员为班底冲到了职业联赛的舞台,这放在过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何像欧洲一样,让俱乐部青训社区化、本土化、公益化,降低投入的同时聚沙成金,是我们青训需要探索的一条路,我们现在的青训模式,不仅要消耗大量金钱,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就比如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请老师来到基地上课,文化课随时可以让步于训练,而不是像欧洲一样,学习不好的同时,俱乐部随时可以停掉小球员的训练,集中管理带来的模式标准化并不适用于青训阶段,这一时期尤其处在青春期的球员本身就容易叛逆,更需要管理团队个性化的引导,家庭的配合。
中国足球名宿孙继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曾因为青训投入太大而一度有了退缩的念头。在中国做青训投入大,似乎不是一个秘密,相比较欧洲的俱乐部,我们青训投入成本其实非常高。
这与我们现行的青训模式有很大关系,欧洲那边是以地区选材为主,除了大俱乐部,基本上没有以全国选材为主的,都是针对于本土的青少球员,确保这些球员可以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来球队训练,兼顾学习的同时不耽误训练,我们国内现在大部分都是全国范围选材,同一管理、安排小球员的学习,还有吃住问题,这种全包的方式,毫无疑问,成本会非常之高。
根据国际足联联合补偿机制,就是当球员转会时,新俱乐部需要向所有培训过该球员的俱乐部和培训单位支付联合补偿费用。 补偿的对象是球员12-23周岁期间所效力的俱乐部和培训单位,总金额是转会费的5%,然后再平均分配到每一年。
基层俱乐部培养年轻球员,然后送到大俱乐部,最后通过转会得到青训补偿,这是目前国内青训理想的安排,但是金元足球时期已经过了,在那个时候随便一名球员都能买好几千w欧,现在国内球员根本没有市场价值
在中国,青训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
1、向踢球的学员收取培训费。
2、俱乐部总投入的比例分配。
3、地方体育局的扶持。
第一种也是目前国内的主流方向,但随着最近国足的成绩,名声不好,收入也是大打折扣,第二种俱乐部的,就好比现在的泰山、申花、国安等市场化做的不错的球队分配的资源较多,第三种就是其各青训来去代表各地方去参加比赛,如即将开始的全运会这种,会收到各地体育局的大量资金支持。
地方体育局的支持是中国足球青训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大批中小的青训机构,包括俱乐部,都是依靠当地体育局的投入保留住了火种。
如今的中国足坛仍处于经济困难的时期,许多中资俱乐部纷纷倒下,近几年退出职业联赛的球队层出不穷,在这个时候地方体育局的重要性也被重视起来,虽然可能说投资当今的中国足球,很可能没有回报,但足球的影响力是很多项目没法取代的。
正视我们与顶级球队的差距,踏踏实实做好我们自身的青训,不断的培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重返世界杯不再是梦,而是日常!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