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彩看球10月13日讯 随着U25国足训练营的成立,中国足球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篇章。北京时间10月4日,中国足协首次对引发关注和热议的55名球员入选国家集训队训练营的新政做出官方回应。
而在足协的这份公告中的一句话却是耐人寻味——组织训练营是深化足球改革的一个环节,与国家队备战亚洲杯并行不悖,对联赛走势也不会有实质性影响。此前中国足协与各俱乐部进行了良好沟通,得到了理解与支持。
然而事实上,当你通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及《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之后你会发现,建立这一个U25国足训练营并没有任何实质依据和来源。换而言之,这话基本就是足协胡编乱造,无中生有。从这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说明中,大家看不出任何实际的细节,更看不出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是如何得到了各俱乐部的拥护的。
2015年8月,为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做好中国足协调整改革工作,发挥带动足球改革的龙头作用,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了《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当初,改革方案一出,各方媒体齐齐叫好,并大呼“中国足球”终于看到出头天了。然而如今足改方案的出台过去了3年,当所有事情都慢慢进入正轨的时候,足协以及体育总局的一系列举措却让当初的《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成了一纸空文。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的第一部分内容——指导思想。其中是这样写道:以《总体方案》为依据,全面调整改革中国足协,破除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中国足球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依法自治、民主协商、行业自律的组织框架,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和国际足球发展趋势的管理模式,为中国足球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为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道路。
然而,从上一年突然执行的联赛U23政策到最近突然集结的U25国足训练营的一系列举措,无不是违反国际足球发展趋势的举动。
在足球世界中,俱乐部才是创造足球历史的根本——各个国家都是先有球队然后有了俱乐部最后才有足协,足协的职能是为俱乐部服务。55名队员的归属权是注册在各个职业俱乐部单位下的球员,俱乐部花费数十亿元费用引进或是长时期悉心培养的队员突然被一个服务机构抽调了,不知道中超谈何规范与发展?
而这一切的主因都可以归咎到一个点上,那就是当初“足改方案”的核心想,也就是“管办分离”并没有真正的实施。
根据《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国足协与体育总局脱钩。里面写道: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原则,实现中国足协与体育总局脱钩,中国足协依法独立运行,在内部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制定、财务和薪酬管理、人事管理、国际专业交流等方面拥有自主权。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直到中国国足从12强赛中遗憾被淘汰。2018年1月2日,中国足协召开机构调整和新周期中层聘任工作会议,管理部门从原来的17个变成了30个,足协内部甚至开始酝酿要进行拆分变更业务部门的机构细化改革。曾经被李铁炮轰不让郑智等人入选国家队的“国足罪人”、被蔡振华怒批“要考虑国家利益”的原国足领队郭炳颜,重新“回归”国家队管理部工作,这等于是推翻了此前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的工作方向。
随着苟仲文上任体育总局局长,体育总局的“手”就开始越来越多地伸向足球领域。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中超联赛,首先为了限制俱乐部盲目烧钱,增设引援的调节费;同时削减各支球队外援报名以及上场人数,让联赛的观赏性大减。其次出台U23政策,揠苗助长;而在U23男足冲击亚运会失败之后,足协变相“废除”U23政策,改为抽调各支俱乐部的一众U25球员,也就是下届2022年世界杯的适龄球员进行封闭式集训,全然不管联赛的走向。
而不久前,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国足协已经在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下成立“2022备战小组”,在国字号球队备战层面,中国足协有些意见也只能“仅供参考”。在开始备战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的开局阶段,“联赛利益让步”几乎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这也就说明,中国足协事实上已经没有了《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中所提到的“自主权”了。
《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中,有这样一句话“尊重规律,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规模与效益等关系,加强科学治理,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国家队成绩不必只盯着2022。今天的中国足球仍处于低谷,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集中精力做好校园普及、扶持各地青训俱乐部以及完善竞赛体系这三件大事。
然而3年过去了,足协突如其来的公告说搞U25集训营,突如其来的一句“按照深化足球改革”,就让中国足球说改变“航道”。这也难怪会见到国足队员在球场上纪律散漫的走位、毫无战术痕迹的跑动,毕竟连足协都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场上的球员又怎么找得到呢?(巴尼)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