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武磊登陆西甲之后,中国球员的留洋话题又成为了牵动万千球迷心弦的重头戏。
唯物地看,历史不总是随着时间线向前发展的,也有可能停滞或者倒退。在象征着足球竞技最高水准的欧洲五大联赛,曾经遍布着中国球员的身影。
可现如今,武磊、张玉宁这些当代国脚们却不得不重头再来,不得不遥望着他们的前辈力所能及的高度。
孙继海飞铲阿什利-科尔
要问谁是留洋最成功的中国球员,我认为是来自足球城大连的“无敌王子”——孙继海。
作为“97黄金一代”中最年轻的国脚、万达王朝右边路的最强拼图、中国海外军团的旗帜人物,孙继海堪称名副其实的绿茵全能战士。
他踢过守门员之外的所有位置,也曾入选英格兰足球名人堂(2015年),在郑智之前,孙继海是从甲A到中超的中国球员中最张扬、最坚挺的一块活化石。
【万达王朝的右路走廊】
从世俗履历上看,孙继海的职业生涯俨然收获颇丰。
大连万达时期的孙继海
截至他2016年12月从北京人和退役,“海叔”在21年的南征北战中共获得过4次甲A联赛的冠军(大连万达1996、1997、大连实德2000、2001)、2次超霸杯冠军(大连万达1996、大连实德2000)、2次足协杯冠军(大连实德2001、贵州人和2013)、1次超级杯冠军(贵州人和2014)以及1次英甲冠军(曼城2001-2002)。
一位伟大的球员,他的起点也往往是伟大的,孙继海的起点不仅伟大,更是堪称中国职业足球的传奇。
孙继海的一次纵贯全场的突袭
1995赛季,未满18岁的孙继海已经入选了大连万达的一线队,一个赛季之后,孙继海便当仁不让地占据了这支甲A国内王者的主力右后卫位置。在当时的大连队,孙继海突然地后场带球突破助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进攻效果。
客观地分析,孙继海的绝对速度同当时国内的其他顶级边后卫,如上海申花的吴承瑛、北京国安的谢峰相比,其实是不占优势的;他的对抗能力在四川全兴的魏群面前,也是相形见绌的。
孙继海在比赛中的停球,非常见基本功
虽然孙继海身后留下的辉煌是甲A初年国内所有同位置的球员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他却非那种在先天条件上完美无缺的后卫模板,更难说是郝海东、彭伟国那样的天才球星,按我的看法,孙继海是“自律自强”与“勤能补拙”的最佳代言。
在甲A赛场上,年轻气盛的孙继海凭借着强大的助攻能力与往返能力,为大连万达开辟了一条通畅无阻的右路走廊。
曼谷亚运会上的孙继海
一句话总结就是:在当时的国内,比他速度快的没他能跑,比他能跑的没他活儿细,比他活儿细的没他敢拼,比他敢拼的又比他笨拙。
具备不俗实力的孙继海,既有技术型后卫的从容与自信,又有力量型后卫的霸道与勇敢,一场比赛下来,跟他对位的球员就算不被“玩死”,也多半会被“耗死”。
孙继海对大连队有多重要?看一个时间节点就明白了。1999赛季,流年不利的万达王朝濒临降级,效力英甲的孙继海火线回归救场。
他不仅挽狂澜于既倒,帮助大连万达实德走出困境,更是使得母队重新成为足坛领头羊,并在2001赛季成就了大连足球的“双冠王”伟业。
孙继海雷霆万钧地下底助攻
在后世的几乎每次网络评选中,不管主题是“大连足球”、“甲A联赛”还是“中国男足”,孙继海都会是右后卫位置的第一人选,可见其实力与人气是有目共睹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在职业生涯之初,孙继海就是天生的“双边将”。得益于他在左右边路都能踢得游刃有余的能力,以及他在联赛中稳定的出场与表现,孙继海19岁起就被国家队教练组招入麾下,并作为核心球员看待。
同韩国队比赛中的孙继海
1997年,法国世界杯预选赛的外围赛与十强赛上,孙继海基本成为左后卫位置上戚家军雷打不动的主力。
虽然在对阵伊朗黄金一代的比赛中,阅历尚欠的孙继海在突然爆发的马达维基亚的冲击下发挥不佳,但他从左路直接助攻右前卫李明的那记凌空破门,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英伦三岛的“中国太阳”】
有种声音认为,孙继海是长友佑都、内田笃人之前的亚洲第一边后卫。如果把马达维基亚看作是翼卫的话,能与孙继海竞争这一殊荣的,恐怕也只有韩国的李荣杓。
总而言之,在亚洲足球的历史上,不管孙继海是否足以跻身右后卫位置的“第一”,他都是无可争议的“之一”。
孙继海与范志毅加盟英甲水晶宫队
1998年,孙继海与上海申花的队长范志毅一起转会英甲球队水晶宫,成为中国足球史上第一批在英格兰足球联赛里踢球的球员。
这里特别要强调一句的是,当时的英甲是英格兰的次级联赛,相当于现如今的英冠(而今天的英甲则是第三级联赛),孙继海、范志毅、张恩华都曾效力过还是英格兰次级联赛的英甲。
实际上,水晶宫本来想引进的两位中国球员是郝海东与范志毅(水晶宫看人挺贼),但无奈郝海东是大连队的“非卖品”,折中一下,才选择了更年轻的孙继海顶替了这个名额。
在水晶宫的一个赛季,孙继海并不像范志毅那么顺风顺水,但欧洲联赛的快速与消耗,已经给在甲A舒适区坐稳交椅的“无敌王子”提了个醒。
亚足联账号纪念孙继海在英超攻入首球
与典型的中国球员不同的是,狮子座的孙继海体内似乎有一种愈挫愈勇的能量,越是经历挫败,他便越生出一份知耻后勇、后来居上的可能性。
早在1993年,健力宝青年队组织适龄球员去巴西的时候,孙继海就因骨龄检测遭到落选,结果呢,他在大连万达打上了主力。这次也是一样,水晶宫的经历,不过是为孙继海后来长达7个赛季的曼城生涯做了必要的铺垫。
孙继海与托雷斯争顶来球
对于一位始终在努力坚持、始终未放弃梦想的人来说,人生中永远不存在“错过末班车”这一说法。
2002年2月,孙继海以200万英镑的转会费加盟英甲球队曼城队,创造了亚洲球员的转会纪录。技术上乘、意识上乘、身体一般、射门稍差的孙继海,随球队顺利升级英超之后,很快就成为了曼城的核心队员。
孙继海的英超首球
同年的8月17日,在曼城对阵利兹联的比赛中,孙继海迎来了自己的英超首发,虽然球队在该役输球,但孙继海长途奔袭之后的远射中柱颇能彰显他的锐意。在第二轮联赛过后,这位中国球员就已经跻身英超的一周最佳阵容。
孙继海在英超的第一个进球发生在2002-2003赛季的英超第十一轮,曼城客场2:0伯明翰的比赛中。全场第24分钟,中路前插的孙继海鱼跃头球破网,帮助球队首开纪录。
第十七轮,曼城客场3:0桑德兰的联赛,孙继海中路补射空门,攻入中国球员在英超的第二个进球。
孙继海在对阵桑德兰的比赛中攻入英超第二球
2003-2004赛季英超首轮,曼城3:0大胜查尔顿的比赛中,又是孙继海在右路高速插上,完成了一次小角度的补射空门。
并不以射术见长的孙继海,在效力英超的123场比赛中除了奉献7次助攻之外,还留下了3粒进球,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2003年的8月15日,孙继海在欧洲联盟杯曼城对战威尔士TNS的资格赛中射入一球,成就了中国球员在欧洲俱乐部赛事的首粒入球。
孙继海在英超的最后一粒进球
当然,孙继海在曼城生涯的最高光时刻,还属他在2005年11月6日曼城客场挑战富勒姆的比赛中,飞奔40米完成的1V4门线救险。
在那场比赛的最后关头,由于球队比分落后,曼城门将詹姆斯参与了一次角球进攻,不料皮球被富勒姆球员断下,面临空门的曼城被打了一次猝不及防的反击。
关键时刻,是孙继海不顾一切地奋力回追,以一记霸气十足的飞铲,将对方球员以为必进的推射解围出界。
孙继海的门线救险
很多年后,孙继海完成解围之后起身回头的画面定格,都是令无数中国球迷骄傲的经典。
为什么孙继海能在英超立足,乃至成为中国留洋球员的名片?我认为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孙继海身上那种不服输、敢碰硬的精神起了关键作用。
孙继海逼抢非常积极
即便是面对身材高大、身型强壮的进攻球员,孙继海在很可能明显吃亏的情况下也敢于正面对抗、贴身接触,一次抢不下来就再抢一次,被弹开弹倒之后继续缠斗,一副专干脏活累活、不辞劳苦的“蓝领”做派。
仅从球风上看,你根本看不出这是位亚洲球员。
另一点就是孙继海对位置的适应能力,曼城多任主教练之所以都对孙继海青睐有加,在于后者就像一块中后场的万能胶,哪里有漏洞就能补哪里。
从两个边的边后卫、边前卫、中后卫到后腰,孙继海都能出任,而且都能踢得有章法。
孙继海与队友庆祝
这就是为什么当孙继海缺席比赛的时候,曼城的教练组会感叹,自己不是损失了一个球员,而是至少四个球员。
闻名遐迩的“曼市德比”,孙继海参与过6场,曼城胜多负少。不妄自菲薄地说,纵然是一干红魔,也未能在这位稳健的中国球星面前捞到更多便宜。
英超赛场的中国德比
孙继海在曼城被球迷称为“中国太阳”,这是属于孙继海本人的骄傲;而“中国太阳”在多场英超联赛中同李铁(埃弗顿)、郑智(查尔顿)上演“中国德比”,这是中国足球的骄傲。
世间所有经得起沉淀的骄傲与殊荣,都不会凭空得来。
【孙继海真是球霸吗?】
一个与孙继海有关的命题总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孙继海到底是不是球霸?
孙继海在国家队的唯一进球,是在2004年对阵马来西亚的世预赛中
抛开他在大连队、贵州队等俱乐部球队的经历,仅从国字号层面去看,“球霸”的质疑声仍不绝于耳。
在孙继海的国脚生涯中,并非每位主教练的关系都和他很融洽,即便是在一些洲际重大赛事的关键节点,这位在英超都能踢上主力的球员却连国足的首发都排不上,这自然会格外引人注目。
在2004年的本土亚洲杯以及德国世界杯的预选赛上,荷兰人阿里-汉在右后卫的位置,宁愿使用能力相对一般的魏新,也不愿使用已经在英超站稳脚跟的孙继海。
更准确地说,孙继海连这个位置的第二顺位都不算,当“爱将”魏新无法出场,阿里-汉会派上北京国安的徐云龙。
亚洲杯上,伊拉克门将击打孙继海获得红点套餐
从挑剔的眼光去考量,孙继海在以往的比赛中自然是有缺陷的,那就是他对于攻防投入比例的平衡问题,以及对整体作战纪律要求的服从问题。
孙继海有时踢球“随意性大”,过于频繁、纵深过大的深入前场,常常使他丢掉自己的防守位置,为对方的防守反击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空档。
足球记者马德兴曾经出过一本书,叫《球殇——阿里-汉的悲情中国行》,他在这本书里为提供了采访资源的阿里-汉是这样辩护的:荷兰主帅之所以弃用孙继海,是因为他认为孙继海是为自己踢球的人,而不是为球队踢球的人。
马德兴曾在书中为阿里-汉辩护
为了应付中方教练的多次劝说,阿里-汉即便让孙继海出场,也是把他安排在并非最佳位置的锋线。
孙继海的父亲曾经怒斥阿里-汉为“饼才”(大连话,棒槌、庸才的意思),就是在于即便是世预赛关键时刻的替补上场,这些机会也并不来自于主帅的补救观念,而是中方教练组为孙继海力争得来的。
的确,中国助教也曾评价过孙继海“即便打右后卫,他也往往能充当右前卫的角色”,以此来肯定他招牌的助攻属性。
但一位球员擅长助攻和擅长直接进攻,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把孙继海安排去踢前锋,不能算是给他机会,更像是在为难他——你不是喜欢进攻吗,有能耐直接得分去!
十强赛上的孙继海
我想说的是,纵然孙继海有缺点,但他的缺点在亚洲范围内还不至于无限放大,以至于沦为“更听话”的魏新的替补。况且,孙继海到底是不为球队踢球,还是不为主帅踢球,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有待商榷。
米卢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米卢在大局观与责任感上明显优于阿里-汉。
他虽然也曾与孙继海不和,但在韩日世界杯十强赛期间,老米不仅与孙继海冰释前嫌,而且在他为国足设计的打法中,孙继海始终被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孙继海在对阵中亚狼的比赛中发挥抢眼
在2001年的十强赛上,孙继海以实际行动在米家军的右路走廊制定了“只许我抢你的球、不许你抢我的球”的霸王条款,他气势磅礴的突破与奔袭,常常使得对方后卫频于奔命,只能以犯规阻挡。
不仅如此,牢记米卢“诱敌深入再打快速反击”教诲的孙继海,还多次在比赛中为队友奉献关键助攻,算是投桃报李地为他与主帅之间的尴尬前嫌交出答卷。
世界杯上出师未捷的孙继海
在后面的世界杯上,米卢一开始的设想是使擅长突击的孙继海和擅长控球的李霄鹏在右路稳住中场,吸引防守注意力之后将球交给左路的郝海东打开局面,可以说这三个人缺一不可。
无奈首战对阵哥斯达黎加,孙继海在开场20多分钟就因伤下场,极大地影响了国足的A计划。
再看阿里-汉之后的国足主帅朱广沪,他非常明白孙继海的能力。在2005年10月国足0:1德国的友谊赛中,朱广沪就曾安排孙继海出任后腰。
在那次含金量十足的实验中,经历英超历练的孙继海在同德国国脚的对抗中丝毫不落下风,没有一个德国人能有把握从孙继海脚下抢到皮球。
孙继海在友谊赛中面对卡恩的射门
在另一些关键场次,朱广沪也都给予孙继海以充分信任。但当时的媒体环境已经乱象频出,动辄就是比赛失利后的炮轰收场,一干海归球员被斥责“球霸作风”、“出工不出力”。
而兢兢业业钻研业务的朱广沪也被各种羞辱冤枉,孙继海国足生涯的末期,已经不是场上的真章说了算了。
回过头来再看孙继海与阿里-汉的问题,一位长期占据国家队主力右后卫的、有着超强助攻能力、具备“改变局面”说明书的球员,因“球霸”之名而不受重用,倒是有点道德批判的味道了。
2007年的亚洲杯,国足小组出局,球员主帅备受质疑
如果孙继海真的是球霸,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曾任国足前主帅霍顿翻译的谢强,在前者1999年带国奥队打预选赛失利之后目睹的那个场景。
当时谢强陪已经下课的霍顿跟球员们一一告别,孙继海在房门口握着霍顿的手,非常动情地说:
“老霍,你是我到目前为止见到的最好的教练,我97年的时候去过水晶宫,当时我的教练是维纳布尔斯,是国际大牌的教练,维纳布尔斯真没你好。”
朱广沪时期的孙继海
球霸、球霸,解析这个词主要看后一个字——霸。欺上瞒下谓之“霸”,欺软怕硬谓之“霸”,欺小怕大谓之“霸”,从孙继海对待那位认真、负责、细致的英国主帅的态度上,孙继海似乎一条球霸的标准都靠不上。
所以,我想说的是,道德批判这种事,中国人会用,外国人同样也会用。但不管是谁用、针对谁,终归都是不好的,都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
即便是要下定义,也要慎重地下定义,有确切证明地下定义,而不能信口开河、无罪推定。
贵州时期的孙继海同老熟人埃里克森握手
以史为鉴地分析,如果咱们的媒体和足球记者为了炮制新闻、或者同某位主教练拉近关系以获得独家采访条件,而故意将某位只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独立思想的球员批判成“球霸”、“害群之马”,这样的结果不仅可悲,而且可恨。
文:先斑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