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强攻未能兑现进球,球星失误被对手抓住机会陷入被动,勒夫的德国队能在绝境中迎来逆转,最大的原因就是球队在下半场展开了更加具有侵略性的进攻:以增加包抄层次与包抄点作为核心,德国队在少一人的情况下展现出了不放弃的斗志,最终迎来绝杀逆转。
【出场阵容】
德国出场阵容:1-诺伊尔;18-基米希、17-博阿滕、16-吕迪格、3-赫克托(87’20-布兰特);19-鲁迪(31’21-京多安)、8-克罗斯;13-穆勒、7-德拉克斯勒(46’23-马里奥-戈麦斯)、11-罗伊斯;9-维尔纳
替补未出场:2-普拉滕哈特、4-金特尔、5-胡梅尔斯、6-赫迪拉、10-厄齐尔、12-特拉普、14-格雷茨卡、15-聚勒、22-特尔施特根
瑞典出场阵容:1-罗宾-奥尔森;2-卢斯蒂格、3-林德洛夫、4-格兰奎斯特、6-奥古斯丁森;7-S-拉尔森、8-埃克达尔、10-福斯贝里、17-赫拉森(74’21-杜尔马兹);20-托伊沃宁(78’11-圭德蒂)、9-马库斯-贝里(90’22-特林)
替补未出场:12-约翰松、23-诺德菲尔特、5-马丁-奥尔森、14-赫兰德、16-克拉夫特、18-彭图斯、13-斯文森、15-希列马克、19-马库斯-罗登
【面对大巴阵,德国队强攻身后与肋部】
在首发阵容上进行了4次调整的德国队,在控局的同时,将攻坚目标锁定在了过顶传递以及肋部的强行配合上。与赛前预料的一样,首战取胜的瑞典队从开场就摆起了大巴。面对瑞典队压缩的十分扁平的阵型,德国队开局的思路就是利用传球打击对手的身后区域。
连续被身后传递打击之后,瑞典队在阵地防守中回撤的更加彻底。德国队在高位缺乏纵深的情况下,开始将进攻的重心转移到边路。前场攻击手中,穆勒、小德、罗伊斯等人的换位十分频繁,目的就是通过人员的变化让对手在盯人上出现漏洞,从而能丰富肋部的强行配合。
在瑞典队将防线收到禁区内之后,德国队通过边路肋部的斜传前插战术,频繁获得禁区内的传中机会。不过,瑞典队在禁区内构建了人海战术,德国队的这种战术效果一般
【连续失误造就危局,德国队依然遭受反击冲击】
在鲁迪受伤治疗期间,瑞典队一度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将阵型前提。在这种情况下,德国队的限制思路还是较为明确:限制福斯贝里的拿球。但是,对手阵型并非是德国队防守端的最大问题,中后场的两次传递失误,让德国队真正的陷入到了绝境。
在鲁迪受伤下场治疗阶段,人数占优的瑞典队开始前提阵型。不过,德国队的限制思路还是很明确,不断通过限制瑞典队的第一持球威胁点福斯贝里进行围抢。
纵然京多安替补登场,瑞典队通过人数占优的短时间确立的主导思路却延续下来。瑞典队在高位增加限制的同时,德国队在中后场出球的失误,就十分致命。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在具备分球右侧的情况下,克罗斯的出球选择更加激进,他向前传递着鲁迪的传球被瑞典队断下。这时候,瑞典队在前场打出了快速冲击,并最终取得了进球。
【增加包抄层次与快速轮转,日耳曼战车找回曾经的铁血】
在下半场比赛中,勒夫用戈麦斯换下了德拉克斯勒。从全场比赛的攻防态势来看,勒夫的这个调整作用明显。德国队并未进行太多的传中,而是通过戈麦斯登场后在禁区内有了支点,不断以低平球传中去找有层次的包抄线。正是凭借着这种部署,德国队在下半场比赛中扳平了比分。
这一切的核心关键,还是德国队在进攻传递中加快了皮球的运行速度。
通过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克罗斯前提分边之后,德国队在禁区内出现了形成一条“对角线”的包抄线。这种针对性极强的低平球传中,在戈麦斯前点的限制下在二点上兑现了进球。
除了增加包抄层次外,德国队在转移、传递上都进行了提升。这种提速让德国队在左右两侧不断制造了冲击传中的空间。而这种空间让瑞典队的防线不断送上定位球机会,克罗斯利用定位球进攻精彩射门得分,既完成了自我救赎,也完成了本届世界杯上的第二次逆转。
【结语】
打破大赛小组赛第二轮不胜的“魔咒”,德国队依靠包抄点的增肌以及轮转速度的加快,最终逆转了比赛。勒夫与日耳曼战车拿到三分之后,只要在小组赛末战取胜韩国,就将获得晋级淘汰赛的机会。纵然在比赛中战术显得相对单调,但是这支德国队在绝境下展现出的气势,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日耳曼战车精神的回归。勒夫对于穆勒的使用,以及威尔难在进攻端承担最终输出的战术,依然呈现出了有不错的比赛内容但是无法取得进球的“尴尬”。勒夫要想率队实现卫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开水没温度)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