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彩看球

贝利再登大银幕,回想当年少林足球,足球IP的影院时代会来临吗?

9月7日,致敬贝利的励志影片《传奇的诞生》全国上映。

足球被搬上大银幕早就不是稀罕事,而贝利本人也早在1981年的足球影片《胜利大逃亡》中就献上了荧幕处子秀。但詹俊大大的强势安利还是让人跃跃欲试:“从没有一部电影像《传奇的诞生》一样让我们离传奇那么近,离梦想那么近。

在买票的过程中我稍微有些讶异,虽然它的排片量明显不如《碟中谍6》和《蚁人2》这种商业大片,但也并未是我想象中一天一场的尴尬。

然而,真正坐进小放映厅才感觉到落差。

周五晚上,这场电影的观众却双眼一扫便能数清。前排的一男一女在谈工作,身边的朋友临时抱佛脚地让我科普贝利。我认定电影自会给他答案,也就没说什么。

影片播放到贝利的扮演者和队友玩“球不落地”游戏时不慎碰翻了一个人的茶杯,镜头饶有意味地给了茶杯主人一个镜头,我看身边的朋友毫无反应,于是戳了戳他小声提醒:“这就是贝利本尊。”

总得来说,《传奇的诞生》的确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励志片,从规矩的故事性,到喜剧桥段的套路运用,再到最后的致敬环节,它都非常完整。

片尾字幕打出时,观众起身往外走,影院的两个男工作人员站在第一排的拐角处,看着屏幕随口议论,经过他们身旁时,我捕捉到了一些当红球员的名字。

周五的夜晚刚好赶上一部期待已久的大片首映那是最合适不过,可如果热映的几部片都看过,却不甘让这个周末前夕碌碌无为,那就只好预定这部足球励志片的影票。

我不知道当日的观影者有多少是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了影院,但作为球迷的我在走出影院后,其实已经对足球电影有了全新的憧憬。

足球纪录片——小众里的小众狂欢

电影从纪录片起步,而当电影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时,纪录片却被当作原始的爱斯基摩人,受尽冷遇。

作为与狭义的电影有所区别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当然也迎来过它的复兴。但尽管前有旨在出奇制胜的电影人掀起的一股“伪纪录片”浪潮,后有诸如《二十二》这样的诚意之作为纪录片苦苦撑场,它们翻起的小小浪花在一部商业巨制的惊涛骇浪面前依然形同蝼蚁。

纪录片整体的现状尚且如此,足球纪录片在题材上又将受众缩小到了一定的程度。

2015年年初,梅西的自传电影发布,我几经辗转才从隔壁师大校队的学长那里要来一个链接;年底C罗的个人纪录片在欧洲上映,总裁为自己的电影宣传站台,而不惜和老佛爷闹僵,可我当时还是为找资源费了不小功夫。

梅罗二人毫无疑问都是标杆性人物,可若仅从他们的纪录片豆瓣评价人数,却难以窥得他们在足坛的火爆程度。

也许正因为足球纪录片的受众局限于球迷群体,虽评价人数不多但评分普遍很高。

这其中的确不乏优秀作品,但球迷观影者在打分时难免率先从足球的角度出发,而非电影的角度。

德国出品的《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将一届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的世界杯声情并茂地描述成了童话,这个童话就是全世界球迷当年对德国的记忆。它把日耳曼战车的日常鲜活地呈现给世人,有关德国的记忆里不再只有冷冰冰的纪律和钢铁意志,还有笑有泪有猪波CP......

与2006年德国作为东道主自述的这段煽情童话相比,2014年世界杯德国夺冠后的纪录片《四星之路》更为质朴,它更有说服力地告诉你:德国夺冠不是偶然,靠的就是严谨、团结、勤奋、谦逊。

此外,俱乐部球队的纪录片也有不少良心之作。

《曼联92班》让本就多愁善感的红魔球迷再次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跟随小贝、吉格斯和斯科尔斯等人重温那段登顶欧冠的梦幻旅程,以及英国足球上世纪末在社会变迁中的兴衰浮沉。

拜仁的《温布利:足球回家》和皇马的《十冠之心》,将球队的跌宕起伏娓娓道来。

面对风云变幻的足坛,球迷有太多关于青春不再或世事无常的情怀难以为继,纪录片恰恰是他们寻求真实和修补回忆的一个宣泄口。

但不可否认,足球纪录片始终只能是球迷封闭式甚至是割据式的自我狂欢,整个球迷群体对足球影视化的幻想必然不止于此。

足球电影——绝不囿于老生常谈的“励志怪圈”

影院是一个热闹的欢乐场,我们很难说当我们走出黑暗的放映厅,置身于灯光明亮的商场时,心中还留有多少因电影而牵动的情绪。

看完喜剧的兴奋也许不久会被看到交通拥堵的烦躁所取代,看完悲剧流下的热泪也很快会被城市的夜风而吹干。

但公映原本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我们在审视电影,电影也在检阅我们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只在于它能够把自己塑造得多深刻,而在于所有观影者的心灵体验都能在其中被牵动。

我们印象中的足球电影,无外乎贫民窟男孩逆袭成一代球王,草根球队终登上欧洲之巅,足球最不缺的就是励志故事,但离开了励志,足球真的就无话可讲了吗?还是我们不假思索地把它们全部归为励志?

与足球纪录片相比,足球电影的受众和表现范围都会更广,创作者也自然不必拘泥于单一的主题思想。

1997年英国电影《极度狂热》就告诉你,一个超级直男球迷在爱情(家庭)和足球之间该如何抉择;

2003年德国出品的《伯尔尼的奇迹》讲述了德国战后重建,足球治愈了整个民族的故事;

2005年英美联合制片的《足球流氓》向外界展示了球迷圈的疯狂规则;

《一球成名》两部曲几乎就是足坛版的《星途闪耀》,不只有戏剧性的逆袭,也有成名之后面对诱惑时的拷问......

可见,当足球被搬上大银幕,早就不只是乏善可陈的励志套路,即便如《传奇的诞生》一般复刻传奇回归励志,它也有自我认知、家庭教育以及民族信仰等多角度的呈现。

展望商业片——足球是最有潜力的大IP

区别于那些快餐式的文化载体,一个真正有内涵的IP是需要时间打造的。

因此,翻拍就成为了一种妥协,既是对现成IP巨大商业价值的妥协,也是对原创IP面临重重困难的妥协。

在这一点上,足球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需借鉴甚至抄袭,它是原始的也是新鲜的,它是真实的更是戏剧的

在一个成熟的IP体系中,营销和渠道占据了多半的比重,而IP本身可能只出了不到四成的力。但足球的“IP力”显然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再有营销手段的加持,足球领域的“归属感消费”会来得更自觉更容易。

所以,在足球庞大的社会价值面前,多大手笔的商业造势都不为过。

有的球迷习惯对世界杯期间大量涌入的伪球迷群体大加批判,对影视剧中的足球元素嗤之以鼻,但在这个流量制霸全球的时代,倘若足球当真完全不与其它领域接轨,那根本是无法想象的。

所谓的“混圈”和“蹭热度”,其实是双赢,与其别别扭扭的不买账,不如大大方方接纳彼此。

商业不是体育的原罪。足球已经是体坛商业化最彻底的项目之一,其观赏性多年来时有打折,但竞技性总是不落后的。

商业没有错,比起矫情的追究它如何致使足球发生“病变”,坦荡的畅想它是否能在泛娱乐化的电影市场中为足球博得一席可能更为重要。

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17年前,星爷的《少林足球》虽然在大陆被禁,但完全阻止不了它如日中天的势头。香港电影票房自九十年代起每况愈下以后,这部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了香港历史最高的票房纪录。

说不清是功夫扶持了体育,还是体育扶持了功夫,总之在那个年代,少林功夫和足球一起火到了国外,甚至是世界杯的赛场上。

法国《队报》头版以“亚洲足球还没有结束!”为标题,大篇幅介绍了周星驰和《少林足球》,周星驰也成为首位登上《队报》的华人非体育明星。

此后,中国足协更是邀请他出任了“中国女足全球形象大使”。2006年世界杯,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队与科特迪瓦国家队的比赛前,球场大屏幕上播放了《少林足球》的片段。

从足球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的确有重功夫轻足球的嫌疑,但也不失为一个足球元素出现在商业片里的成功范本。

今年夏天热映的《西虹市首富》也选择足球为背景,尽管在上映前被曝出涉及了一些恶意调侃的内容,但就商业喜剧片而言,玩梗抖包袱再寻常不过。

足球本就是最不缺梗的运动项目之一:男模梗、跳水梗、滑轨梗、越位梗、国足梗、伪球迷梗等等,不胜枚举。

高明的段子非球迷不懂,玩烂的老梗大家都懂却惹恼了球迷,商业片在与足球攀亲的过程中其实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从唐人街到西虹市,娱乐圈究竟和足球什么仇?

我们已经看到足球在励志片和喜剧片里现身所产生的奇效,但足球在整个影视业的潜能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彻底。

如果有朝一日,足球电影能在我们的影院排进大放映厅,我们甚至需要带上3D眼镜,节假日的场次购票选座手慢无,观众不等到彩蛋绝不离席,对足球而言,可能会比世界杯盼四年圈一个月路人粉要受尊重得多。

文:江暖

更多优质推荐:

足彩结果买量分布

足球直播

竞彩足球单场分析

足球 国内足球 国际足球

相关推荐

评论正在加载...